决战四季度,抢抓黄金期
在康新高速折多山隧道的施工现场
生产建设正热火朝天地向前推进
康新高速是目前省内在建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项目,是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G4218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折多山隧道海拔处于3878m,氧气含量仅为内地60%左右,冬季昼夜温差大,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2℃,且位于Ⅸ度高烈度地震区域,穿越4条活动断裂带,洞内围岩大变形、断层及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发育,每日最大涌水量达49424方,面临着重重困难。
“隧道内全是‘碳质板岩’,极易发生变形,这种地质一般掘进速度是每月40米,而我们每个月要掘进65米,平均每天2.2米。”项目负责人侯小红告诉记者。挖掘机在前方开路,加固组的工作人员就在后方进行渗水处的修补以及工字钢加固作业。来回穿梭的吸氧车也提醒着我们,隧道内的海拔高度已近3900米。
洞内地质“软且碎” 洞外高寒高海拔
碳质板岩——质地又软又易碎,此外地质运动也导致岩层面搓揉比较严重。这些原因,使得折多山隧道内围岩形成了又软又碎的特点,它带来的第一大难题就是“大变形”。这就必须一边开挖,一边强化支撑,否则开挖的速度还赶不上变形速度。除了“大变形”,折多山隧道还有微瓦斯、涌突水等不良地质,几乎是一个“不良地质博物馆”。
与洞内的“软岩层”相比,洞外的环境就显得极其“硬核”——折多山隧道进口端海拔3761米,出口端海拔3879米。为确保隧道通风,项目在隧道上方海拔4252.5米处开“天窗”——拟建设长度379米的竖井,为目前世界海拔最高公路隧道竖井。
高海拔带来的是高寒,“冻融现象”加大了隧洞的变形风险。施工人员按照隧道掘进的工序,分为了5个班次,24小时施工,来抢进度。
改善条件强保障 革新技术提效率
“为了适应作业空间,让机器更灵活,我们把大臂从五米多改成了四米多。”侯小红说道,因为特殊的地质,工程既不能用爆破,也不能用盾构机,只能用挖掘机一点点掘进。如此,掘进速度已经没有提高空间,提高效率只有尽可能将影响施工的不利因素都排除。
距离折多山隧道十几公里外的“智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”内,运输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,为施工进度助力添翼。康新高速智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占地5400m²,各施工点根据现场需求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移动端下单,六条自动化生产线根据订单进行智能化生产,最后加工中心运用汽车随车吊实现一对一的精准配送。
施工和生活环境愈发恶劣,工人流失严重。在离“智能钢材加工中心”不远处的“蜀道家园”产业工人园,正全力保障着产业工人生活品质和职业健康。园区占地约40000平方米、可容纳1000人工作生活,是四川省最大的高原高海拔高速公路产业工人园区。园区分为生活住宿区、餐区、娱乐区、培训学习区、综合服务区,引进物业管理,细化内部功能。结合高原高海拔在建项目特点,设置吸氧室、医务室,与华西医院高原医学中心合作开展常见急性高原病风险预测研究,切实保障工人健康权益。设立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及产业工人集中培训室,以科技赋能、以培训固本、以安全护航,让他们安心扎根雪域高原创新创造,共享发展成果共成长。
此外,康新高速总包部建设有智能管控中心以川交隧道公司自主研发的“川隧大模型”为抓手,实现对隧道内施工实时进度的监测,及时、准确把控数据,并利用大数据分析,有效反馈、指导、调整现场施工方式,确保高效完成施工任务。
接下来,建设者们将继续以高质高效、稳扎稳打的步伐,奋力将“康巴第一关”的天堑变为通途。